【东北大学家教网】《地理学科高考备考之我见》


来源:东北大学家教网 日期:2017-01-13

 

沈阳家教  沈阳家教网 东北大学家教网www.dbdxjjw.com,欢迎广大家长免费注册,或致电13998219509,免费为您推荐优秀家教!

 

内容摘要:
地理复习中一定要关注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考试大纲,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抓住知识主干,然后进行延展和扩充,丰富枝干,在学生心中种下一棵“知识树”。复习以三轮为好,且三轮复习应该各有侧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高三复习过程中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抓主干有创新讲方法重心理
 
 
 
正文:
    从带的几轮高三学生处能够体会到,地理是文科学生较为头疼的一个学科,主要原因就是内容太多,涉及面太广,地理术语又多,且尤为重视对能力的考察。拿着几本书和厚厚的笔记都不知道能背点什么好拿分的。这里就个人在高三复习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关注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考试大纲
谁也不知道高考到底会考什么,那么学什么,怎么学呢?新课程标准和新考试大纲就是依据。
例如,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强调了运用示意图,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不能离开图去掌握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考试过程中自然也不会离开图去考。
考试大纲中重点提到了高考对几方面能力的考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循序渐进的对这些能力进行培养。
二、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1.充分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突出地理的有用性。
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大基本理念,对指导地理高考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考地理命题坚持以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为核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设问题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注意社会、经济、科技的变化,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合理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创新。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改革所指导的一个方向,也是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高考地理命题会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试题的开放性是近几年高考文综考试的显著特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其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后会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3.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是今后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的技能,是一项重要的地理技能,是我们进行地理思考的必要工具和技术。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文综测试,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和方向。
4.赋予时代气息,关注社会热点。
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大量涉及社会热点问题。新课标“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会选取一些与地理密切相关的时事、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进行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祖国建设。
    三、三轮复习各有侧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1.一轮复习“依纲据标”,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能力。
    一轮复习要做到“依纲据标”,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点,找到各知识点间的联系。首先对知识点的掌握要细,也要精。例如: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考纲》上只写了“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短短两句话,虽然指出了高考中的考点,可又不足以说明高考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知识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将考点细化。考点细目如下:①了解三种辐射的基本特点。②掌握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③延展知识:气温的垂直分布和逆温;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同时,老师也要对知识点进行筛选,不能面面俱到。例如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的反射和散射作用高考中已经基本不会出现了,老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就应该适当的删减,不必复习过细。
没有任何一个知识点是独立存在的,为了加深理解和记忆,我们需要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例如在讲《地球上的大气》时,就可以帮学生建立下面这种联系。
    这些知识点通过因果联系建立起这样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一条条知识链就构建起了一个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看到知识间的融合,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名词罗列出来,一一对比,找出差异。如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地质作用、地质构造等等。
    掌握知识点是高考备考的基础,而高考不会直接考查这些知识点的背诵。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纲》提出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试题练习来慢慢获得。做高考真题无疑是适应高考,提高高考应试能力的捷径。但一轮复习中学生大多不具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考真题拿过来直接做是不现实也不合理的。最好是把高考真题按照一轮复习中的章节拆分开。降低试题难度,且有针对性。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10-11题,考查背景都是新西兰的南岛,第10题考查的是气候问题,11题是农业问题。这样就可以把两道题拆开来放在相应的知识点后面练习。快速的帮助学生知道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中是如何进行考查的,既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利于提高地理能力。
    地图和图表在高考中是重点考查的内容,综合多年高考试题特点可谓是“无图不成题”。因此,从一轮复习开始老师就要注意对学生读图、析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生应当做到:①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②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③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2.二轮复习抓专题,找联系,建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加强对知识薄弱环节的突破,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重点知识点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联系;二是加强地理技能训练,提高综合解题能力,形成对不同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针对第一个目标,主要是知识性专题训练。设置以下几个专题:自然地理部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区域地理部分——自然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城市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人地关系部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选修部分——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同时将主干知识打散重新建立联系。例如:

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树”,这样能够把多方面的主干知识联系起来,抓住问题的本质,将所学的知识与新试题形成快速准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提升对地理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
    针对第二个目标主要是进行技能性专题和应用性专题的训练。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地理技能的考查,如图表判读、空间定位、地理计算、等值线判读等。特别是图表判读能力,而且类型多样,有坐标图、经纬网图、原理图、分布图、等值线图、结构图、区域地图、景观图、模式图等,并有一定的创新性。试题一般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图表材料来叙述地理现象和特征,并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甚至一些问题的解答只需要有基本的读图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就可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找到答案。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必须加强技能型专题训练,如将技能型专题分为图像和图表专题、等值线专题、地理计算专题、区位问题专题等逐个落实。此外,针对综合题要进行答题模板的训练。主要是提高《考纲》中提出的“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模板包括:地理特征描述类;地理差异比较类;地理过程探究类;地理原因阐释类;区位因素分析类;区域发展措施类;地理影响评价类以及开放型试题等。技能型专题可与知识型专题穿插进行,可巩固知识专题中的知识点,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也可节省时间。用于训练的题不宜过多,也不要刻意求新,但一定要“精典”,具有代表性,其目的是掌握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做会某道题。试题的选择也不着急综合,而是应该针对每个专题有专项训练。例如在讲地理特征描述类试题答题模板时,可将近三年的全国高考相关真题拿出来集中练习,数道题做完之后学生自然对这类试题有了一定掌握。
    “区域”是高考命题的载体,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也具有地域性。几乎每道高考综合题都是在区域背景下考查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因此掌握区域分析方法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重要的是区域的分析方法而不是“区域”本身,“区域”虽然重要,可毕竟是试题的载体,真正考查的还是主干知识和地理能力。所以在复习时不要把内容“多、杂、乱”的“区域”当成“拦路虎”或是难啃的“硬骨头”。我在带领学生复习时把区域也做成了专题。世界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中亚地区;欧洲西部地区;非洲地区;美洲地区;高纬及极地附近地区等。中国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训练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与地质、气候与水文、植被与自然带到各种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城市与交通)、人地关系的逻辑顺序归纳概括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及其成因,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也就是将区域复习做成了综合题,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加深了对区域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应试能力。
    近些年高考试题的材料和形式在不断创新,但考查的主干知识和能力是不变的。因此要积极寻找教材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用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储多问题。所以针对热点问题要了解但也不必过分关注,谨防本末倒置。
    3.三轮复习,练、评、补。
    三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尽可能的提高分数。练:以热点区域和热点问题为平台,联系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复习,进一步巩固学科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各地市模题进行综合训练,关注生活、关注热点、重组学科知识。评:教师对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评价、总结,规范学生的答题,答题做到全面化、准确化、条理化、精简化、有序化。训练学生使用地理术语,书写工整。强化学生提取、应用信息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图表、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补:结合本校实际对学生进行最后的查缺补漏。我校多数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越是这样越不能在最后的时间里过分强调用“名师、名校”的试卷来突击训练,题海战术或是猜题押宝都不适合。而是应该回归主干知识,适当的背些答题模板。让学生能够在考场上脑子里有内容,心里有底气。遇到难点也能以不变应万变,争取拿到分甚至拿高分。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
“自信”这个东西是很神奇的。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说:“自信,是人类运用和驾驭宇宙无穷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迹’的根基,是所有科学法则无法分析的玄妙神迹的发源地。”奥里森·马登也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如果我们分析一下那些卓越人物的人格物质,就会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开始做事前,总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老师在高考前的最后阶段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程度差的同学要经常给予肯定,告诉他在考试中他一定不是零,而是可以拿到分的。程度好的学生更要给予肯定,因为这部分同学往往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会很高以至于压力过大影响考场上的正常发挥。中间的同学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上升的可能性,自信对他们也非常重要。总之,不管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在考前都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不是苛求和打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2.《高中地理考试大纲》
3.《浅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广东省徐闻县第一中学侯志坚老师
4.《高考地理复习策略概述》白建雄  《甘肃教育》 2012年01期 
5.《高考冲刺阶段地理复习策略》杨冬林 

 

 

东北大学服务中心,东北大学家教网,沈阳一对一家教,沈阳数学家教,沈阳英语家教,沈阳物理家教,沈阳化学家教,沈阳大学生家教,沈阳请家教,沈阳上门家教,沈阳大学生家教,沈阳家教

编辑者:沈阳家教中心www.dbdxjjw.com)